了解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程度吗?
陈安涛(进步心理学博士,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)
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
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:当母亲喂婴儿吃奶时,用“呵呵”的声音与婴儿交往,孩子会用双眼看着母亲或以笑作答,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;孩子也很喜欢跟小伙伴交往,即便不认识,只须碰在一块,8、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,以表示亲热,年龄大一点的则由于有一同的乐趣、相互能懂的语言,非常自然地在一块玩耍。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,总是非常高兴。因此,父母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,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,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。
交往有益于孩子的智能进步
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,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,指可以知道并区别别人的情绪、意图、动机和感觉,并运用语言、动作、手势、表情、眼神等方法与别人交流信息、交流情感的能力。2~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刻,这个年龄的孩子,当母亲生病时,能理解、感受母亲的难受,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;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,可以掌握克制独占、利己的想法,能与别人一同协商等等。近期,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,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,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、交往情况会深深影响其将来的人际关系、自尊,甚至幸福生活。
交往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
心理学家们常见觉得,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、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要紧标志,而人际交往不好的常常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。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,总是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:拘谨胆小、害臊怕生、孤僻退缩,或自我中心、不可以合作、任性攻击。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、推荐、合作、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种心理疾病的灵丹妙药。这样来看,从小培养幼儿具备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,对促进其心理健康进步,预防各种心理问题有着积极而要紧的意义。
人际交往中,你的孩子是何类型型?
荀子曰:“人之生也,不可以无群。”意思是说,人要通过交往、通过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,才能过社会生活。研究表明,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情况,总是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,因此怎么样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,是爸爸妈妈们都很关心的话题。当然,第一大家得找到病根,然后方能对症下药。
孤独型
舟舟今年6岁,几乎不注意别人的双眼,面部表情呆板,对爸爸妈妈不依恋;在幼儿园则少言寡语,无明显的交往兴趣,对其他人的接近态度冷淡;对玩具不有兴趣,但对不是玩具的东西表现出非同普通的兴趣和迷恋,特别是圆的或可以旋转的物品,会迷恋很久不让更换。
通常来讲,这种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待儿女较为冷淡,被叫做“冰箱型爸爸妈妈”,一般致使孩子情感上离得远远的爸爸妈妈,甚至采取冷漠的态度对“危险”的外部世界进行逃避,
自我中心型
这种孩子偏好一个人游戏,与同伴交往时只考虑我们的需要与兴趣,交往技能差。他们一般我们的玩具自己玩,即便自己不玩也拿在手里,唯恐别的小朋友抢了去,根本没一点推荐的意识。个别孩子还会出现独占玩具,摔其他人的玩具进行报复甚至动手打人等行为。
这种孩子在家地位特殊,父母们的骄纵使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,不会谦让、合作与同情。
偏交往型
小强在家能说会道,与邻居的小朋友也能一块玩耍,但一旦出到外面,却看上去拘谨胆小。母亲带他到幼儿园报名时,他怯生生地回答了老师第一个问题,在老师问了第二个问题时,居然转身扑到母亲的怀里,放声大哭起来。
这种孩子大多不常和外人交往,人际交往经验较少,平常只喜欢与某些熟知的人交往,在陌生人面前则看上去胆小和犹豫,而且总是对别人的脸色和言语很敏锐,在人际交往中比较容易受伤。
被动型
丁丁其实非常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块玩耍,可是却从来不敢主动去邀请其他人,他常常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,眼巴巴的看着其他孩子高兴地游戏,既羡慕又期待,期望什么热心的孩子可以发现他,并主动邀请他参加游戏。
人际交往是一种综合能力,仅有交往的愿望还不够,缺少交往的方法和经验,幼儿容易在交往中受挫,其实大部分孩子内心都渴望与别人交往,期望自己为别人所喜欢,所以掌握肯定的交往方法是十分必要的。
能力缺少型
方方和另三个男生一块用几何积木砌宫殿,看得出他很喜欢这个游戏,卖力地与大伙配合着。但他好像非常难从同伴那儿得到经验,又没我们的主见,所以搭了又垮搭了又垮,最后,方方变得非常急躁暴力,同伴们也不耐烦起来,将他排除出局。
这种孩子的交往意识较强,行为也非常主动,但理解能力较弱,冲动控制力较差,因此交往时常常被排斥或引起冲突。